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

感想

本人覺得難處的地方是個專題的標題定得不是太好,

然後當我訪問路人甲乙丙時....他們都對於我無動於無衷,

加上當我問完第10個人都不理會我時,,跟我同組的女孩子已訪問了3~4個路人了。

我的經歷就是現今的女孩子可說是比男孩子叻。

cheungshingkin

感想

lukkawing:
我認為今次專題其實是挺難的,
開頭以為做街頭小食這題目應該很容易,
找資料,訪問,組織問題每一方面都不簡單,
在組織問題時,有意見不合的情況,
外出訪問路人時,我組分開男女作訪問,
以便節省時間,但事與願違,未能順利.
但總括來說,除了學會街頭小食的歷史和資料,
更得到經驗,令我學會課本外的知識.

感想

本次的專題我們組顯然沒有第一次國內的那麼好,不知道什麼原因,可能是大家驕傲,可能是考試逼近吧。但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有做到東西。在2次的出外,我體驗到何為女仔的好處,在訪問的時候,我們分為2組(男組和女組),當我們做到第十個人的時候(發現接受我們訪問的真的1隻手指就能數出),女組竟然說她們已經做到沒有問卷,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形容當時的無奈。而更加困難的是,店主大多都不願意接受我們的訪問,願意的都只是店員,而他們卻說她們只是打份工遮。
經過今次甘長時間的2次的專題,令我認識到其實專題是不容易的,組員的合作是十分重要,當1個人面對問題的時候,該如何解決呢?我曾經有想,如果最後的報告只是我一個人做的話,那是多麼殘酷的1件事啊!!!

感想

今次的專題~得著頗多~其中,在訪問的過程中,更是困難重重.在旺角,面對著許許多多的人,在人海中,我們找了許多人訪問,可是,接受我們訪問的人卻寥寥可數~縱使,困難重重,但是我們仍然能一一克服~~當然,除了困難之外,當然也學到了許多東西,例如:知道了以前的小食與現在的區別(價錢,口味,烹調方法......)總括而言~今次的專題,獲益良多-除了學到了小食的變化之外,更學到了如何與別人溝通,在待人處世中,上了重要的一課~

2010年4月28日星期三

模擬引文

不知道你有沒有吃過街頭小食呢?
如有,最感興趣的又是那一種呢?
其實街頭小食在60年代時已經開始盛行.
以前的小食大多數分為煎炒煮炸,
口味不多,材料也很簡單.
當然,那時候的香港不富裕.
然而價錢也較為便宜,環境衛生也有待改善.
對比起現在的街頭小食,其實已經改變很多.
例如經過金融風暴,價錢開始變得比以前昂貴.
也隨著有遊客來港的影響,
口味增多,做法也變得多元化.

街頭小食是香港獨有的風味,
但是除著大家講求的環生,
和環保問題,大家認為街頭小食還會保留嗎?

除了探究街頭小食的以前今後,
我組還想知,其實街頭小食的生意難做.
有甚麼推使店主經營下去呢?
是因為想看見食客吃過小食的一笑.
還是因為學歷不足而無奈繼續經營呢?

資料3.1‧ Photo story

香港有「美食天堂」之稱,街頭小在各色各樣的街頭小吃中,砵仔榚和臭豆腐的名氣亦不少,排列在香港50樣經典小吃之呢!

砵仔榚最大特別地方就是以瓦砵頭盛載,可惜現在用瓦砵頭來盛載的食店早已絕跡。砵仔榚還有一個吸引之處就是「暖、滑、香、爽」。雖然砵仔榚細小,可是吸引了無數食客的心。

而臭豆腐亦不相伯仲,它素有「臭名遠播」的讚美,本來是浙江紹興的傳統小食,在上海一帶處處可見。臭豆腐之所以奇臭無比,全靠把厚豆腐連「臭滷」(發酵液)及水分,放入密不透氣的容器內發酵而成。

以下是我們組最近外出的相片:

[ 時間:2-4-2010/24-4-2010

地點:旺角

人物:全組 :)

拍攝:luk ka wing +Leung Nga Yuen

整理:Leung Nga Yuen ]

資料2.1 ‧對比(用料)

缽仔糕

(舊) 黃糖、粘米粉
(現)白砂糖、冰糖、蔗糖、黃糖、粘米粉


可以反映出以前既人無甘多要求及口味,現時的人大多都口味多端,所以缽仔糕文化也要隨年代而有更多的發展,由只是黃糖的缽仔糕變成有白砂糖、冰糖等既材料製成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臭豆腐


臭豆腐其實是一種發酵製品,把原本無色無味的豆腐,讓他自然的發酵,臺灣常見的浸泡液,就是把較老部份的莧菜,浸泡在洗米水中,再加入腐壞的蛋食鹽死魚,放在常溫下,讓他吸收那特殊的氣味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資料來源:
臭豆腐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87%AD%E8%B1%86%E8%85%90#.E8.A3.BD.E4.BD.9C.E9.81.8E.E7.A8.8B


(by: Li Shek Shing )